《燕山大学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赵善君:水墨长城里的适意人生

   期次:第576期   作者:褚玉晶,郑家琪   查看:117   
    赵善君教授是国际美术界的知名画家,自1999年起参加国内外美术作品展30余次,他的一些作品被国内外艺术机构收藏。现任河北省美术家协会理事,秦皇岛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燕山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教授,综合绘画系主任,硕士生导师。多年来他致力于民间美术与长城文化艺术研究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用其独特的绘画语言表现出中国长城的文化精神。
  2013年9月11日,赵善君教授的“水墨长城”个人中国画展在德国慕尼黑巴伐利亚州政府上层建筑大厦开幕,磅礴大气的恢宏场面,静穆温和的古雅气氛,气韵生动的笔墨格调,吸引了众多当地民众前来观赏。画展展出了赵善君教授近几年创作的以长城为主题50幅作品,向德国民众展示了“上下两千年,纵横十万里”博大精深的中国长城文化。画展在德国大获成功,德国民众对中国传统水墨画和长城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一位当地官员看完画展后说:“我还有两年就退休了,退休以后一定要来中国看真正的长城。”
  德国民众对长城文化的喜爱让赵善君非常感动,他计划还要在其它国家继续展出他的水墨长城,让中国的传统文化得到更多的关注,也让处境艰难的文化遗产保护和民间民俗的传承获得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秋日午后暖暖的阳光里,单车踏着落叶,我们来到了西校区艺术与设计学院,赵善君教授的工作室。与理工科院校中司空见惯的摆满器材的实验室不同,这是一个充满了艺术气息和民俗风情的地方:巨大古朴的桌案上摆满了文房四宝、桌角是一缸欢快游曳的红色小鱼。窗前一架古色古香的屏风,一只板凳大小的布老虎乖巧的趴在屏风前,绿色藤蔓顺着竹制的架子爬满了半个房顶,青藤下一大盆茶花长得很好,在阳光下显得生机勃勃。我们和赵老师围坐在树墩状的圆桌前,手捧一杯香茗,品味着这份难得的闲适清雅。文质彬彬的银边眼镜,沉稳内敛的米色西服,阳光给他的微笑更增添了些温暖。赵老师一边沏茶一边谈起了他的人生、他的创作、他的长城情结。
风雨兼程求学路
1963年,赵善君出生于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钱营镇一个偏远小村庄,一家七口人皆靠父亲一人养活。作为家里最小的孩子,小善君特别调皮,经常和其他小孩恶作剧,母亲农活繁重,无暇顾及幼子,干脆把他赶进学校。小善君从小就有绘画天赋,没有老师教,各种连环画就是他的启蒙教材。他喜欢画画,喜欢这种从无到有的神奇艺术,只要进入绘画的世界,他就能废寝忘食,乐而忘忧。
  因为对绘画的痴迷,在表姐的引荐下,赵善君开始师从王宗涣先生学习绘画。王宗涣先生曾为国民党时期杜聿明手下的参谋,学识渊博,擅长绘画,对赵善君的绘画生涯产生了重要影响。他非常认真地教给小善君绘画的技巧,并告诫他:“光画画是不行的,还要多看书,想办法让自己成为有学问的人。”然而,那个年代,能够看到专业的绘画书籍是一件奢侈的事。回忆起来,当时对他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是《农村美术手册》,看了这本书,他才知道什么是素描,开始正式学习画画。
  1980年,赵善君参加了高考,结果已在意料之中。乡村学校加上地震和文革的影响,赵善君的文化课考得一塌糊涂。高考失利后,他加入农村的电影放映队,在公社放映电影。因为放电影得画宣传画和幻灯片,于是他放了三年电影,也画了三年画。1982年,赵善君再次参加高考,结果再次铩羽而归。他回忆说:“考前自我感觉不错,一上考场我就傻了。让我画静物画里面有苹果,我就把苹果染得红彤彤的,自己觉得很好看,还沾沾自喜的,根本不知道还有什么光源色、环境色,专业的知识一点都不懂。”这次失败让赵善君决心下苦功学习绘画基础。他每天奔波60多公里去唐山青年宫学美术,晚上回来放电影。有时电影放到二三点钟才结束,他就干脆接着画到天亮。就这样过了7个月,皇天不负有心人,1983年的夏天,赵善君终于脱颖而出,考入河北师范大学美术系。从此,赵善君走上了真正的艺术道路。
教学相长育桃李
一个人的职业恰好是自己的兴趣所在,是一件多么幸运的事情。赵老师说,他自己就是这样一个幸运的人。他说,“我喜欢绘画,教学的时候还是教绘画。我的职业就是我的爱好,我的幸福指数太高了。”
  2011年,赵善君老师来到燕山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教授综合绘画课程。赵老师始终坚持兢兢业业、认真负责的态度,并专心钻研各种教学方法,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做到教学相长。
  他主张把课堂教学和实地调研相结合,他常常对学生们说:“学习综合绘画,如果从民间文化入手,就必须下去调研。”他时常带领学生们去爬长城,深入实地感受深厚博大的长城文化,亲身见证和体悟课堂上的知识。他说:“和学生们天天说秦皇岛有敌楼,敌楼有七种形式,有田字形、目字形…不如带他们去现实中的敌楼爬一回,学生一下子就理解了。”
  赵老师的课堂总能吸引很多学生参与进来,他认为“老师的科研没必要搞得那么神秘,让学生也参与进来多好啊。”在一次給研究生讲《传统民俗与现代设计应用》课的时候,他正在做“即将消失的文明”的研究课题。为了了解不同地域的民俗,他给每个学生留了时间,讲述各自家乡本土的民俗。在他意料之外的是每个人都非常认真地准备了PPT,把自己家乡的地域文化讲得很清楚,虽然每人不到十分钟陈述时间,但是大家都觉得意犹未尽。听完学生们精彩的讲演,赵老师感觉如同亲自去调研了一番,增长了不少见识。他感慨道,“学生们讲的东西肯定都是记忆深刻的东西,是精髓里的精髓。如果我们能把这些东西好好利用,深入挖掘和研究,那么教学和研究就能很自然地衔接了,而且能够达到教学相长、事半功倍的效果。”
  平时的课余生活中,赵老师和学生们都相处得很好。他深爱着自己的学生,时常如慈父般谆谆教诲。他曾诚挚地告诫学生:“学画画最忌讳的就是太急于求成,还没有画几年就觉得该得到什么。假如做得好,搞设计的经过十年努力,房车什么的都会有;但是搞绘画这个专业,虽说不会饿死,但可能短期内什么都没有。因为传统文化这个东西本身就靠‘养’,是着急不来的。”他多次耐心地教导学生,要想成功首先要培养对绘画的兴趣。他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你不喜欢它就一定不会为它付出更多。”
心系长城不老情
2013年9月,赵善君教授带着他的50幅国画作品,来到德国慕尼黑巴伐利亚州筹备“水墨长城”个人中国画展的事宜。9月11日,画展如期举行,那一晚竟然有150多人前来观看,远远超出他的预期。很多德国人对长城文化都特别感兴趣,提出了很多问题,比如:长城敌楼为什么建在山顶上?为什么中国画把图案画在扇面上等等。赵老师站着耐心地向他们解释了整整三个半小时,而且讲得津津有味,恨不得拿起笔墨,现场演示给这些观众看。
  巴伐利亚州政府的一位官员对赵老师说:“我曾到过中国两次,为什么我看到的长城和你画的不一样?”他回答道:“你看到的是八达岭长城,是被人为修整过的,我画的是野长城,是原汁原味的长城。”他关注残缺的野长城,不惜钱财,不辞辛劳,不断考察,并用水墨的形式创作成画。因为他坚信他是在为人类文明做事,他希望唤起更多人对长城以及那些“即将消失的文明”的保护,做历史文化的传承者。
  本世纪伊始,赵善君教授便在教学工作之余对长城文化和中国民间美术进行研究,十多年来自费游历考察了河北、辽宁、天津、北京、山西、陕西、宁夏、内蒙古、甘肃等地近万里的长城,徒步考察达数百公里,足迹几乎踏遍了长城的每一个角落。在这过程中,他看到了长城的恢弘气派,也看到了长城的破败沧桑。这条东方巨龙已逐渐被时光蚕食殆尽,不但经历着自然风雨的侵蚀,也经受着人为的巨大破坏。考察过程中可以看到,人迹罕至的长城敌楼往往保存得相对完好,而人类活动较多的区域,长城破损的速度就会大大增加。毫无保护的野长城裸露在天野下,不止是人为的挖掘拆毁,甚至是开山修路、开凿隧道的噪音,都会给古长城造成巨大的威胁。很多一百年前还外观完好的敌楼,如今已经完全看不出曾经的模样,他们也许就快变为一座座低矮的土堆,被历史的烟尘所湮灭。赵老师坦言,对于长城这么巨大的工程,不但他们这些民间组织如“长城学会”能力微薄,甚至政府也没有能力将长城全面保护起来,所以他和一些关注长城的人所能做的,就是尽量多地记录长城的面貌和长城上的艺术人文,为子孙后代留下可资缅怀的遗产。
  2008年,赵善君开始对长城敌楼券门雕刻艺术进行系统研究,并实地考察60余处。“秦皇岛市就有几十处券门,上面的雕刻全部是出自来自江浙一带的戍边战士之手。他们远离家乡,日夜戍守在敌楼里,于是他们把对家乡的回忆和思念全都镌刻在了这些券门上。”这些图案中有花鸟、有人物,也有各种吉祥图案,无不栩栩如生,巧妙精致。赵老师还给它们想了个名字叫做“戍边者的浪漫”。他说,“我常和西方人说,我们中国人民从来不希望战争,像长城这种防御工程,都制造得这么浪漫,这实际上是对和平的企盼。”
  对长城进行野外考察的工作,并非想象中的那么简单,野外作业过程不仅艰辛,而且往往险象环生。冬天的山顶北风凛冽,拿相机的手已经冻僵,常常连快门都按不下去。为了方便研究,赵老师决定将券门上的花纹拓印下来。拓印工作难度很大,他和他的团队需要扛着梯子带着工具登上山顶,一点一点完成拓印。如果运气不好,赶上山上风大,轻易就能把他专程从安徽带回来的上等宣纸扯碎,根本无法工作。这种情况下,只能把一张纸截成几部分,分步拓印完后,回去再慢慢拼接。在一次拓印券门的归途中,汽车爆胎,他下车维修,车下的千斤顶突然倾斜倒地,几吨的车子向后滑动,差点将他压在车轮下。这样的事情多次发生在他的身上,每每回想仍心有余悸,但他从未停止调研和创作的脚步。天命之年的他,还有十年退休,他说:“我喜欢画画,长城就是我喜欢画的东西。在我为我的爱好投入的时候,我感觉无比的幸福。这就和搞对象似的,我就看上了她,我不管她喜不喜欢,一厢情愿也好,一辈子没追到手也罢,但是我的心灵不会空虚,因为我在做我爱做的事情。我会一直好好地干下去。”
  人生贵在适意,赵善君老师十几年如一日致力于长城文化的探索,推动他不断向前的动力,或许,正如他所说的:“我太爱长城文化了”。能够做自己喜欢的事业并且乐在其中,这正是赵善君老师的幸福所在。

燕山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3274次访问,全刊已有5096793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