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大学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大爱润物无声 患难更见真情

燕山大学广大师生积极以各种形式支援地震灾区人民
   期次:第492期   作者:学生记者李春辉  蔡常山  姜文超   查看:545   

  本报讯5月12日我国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严峻的灾情牵动着每一位燕山大学师生员工的心。校领导马上把抗震救灾确定为全校近期的中心工作,各项工作要有序围绕抗震救灾组织进行。地震发生翌日,就有师生自发与中国红十字会联系进行捐款。
  5月14日,应广大师生员工进行爱国捐款活动的迫切要求,学校责成校团委在校内设立多处募捐点,代收学生捐款;责成工会代收教工捐款;责成离退休办公室代收离退休教职工捐款。截至5月19日下午15点,燕山大学募集捐款78万余元,爱心捐款全部汇至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从5月22日开始,学校鼓励广大党员师生员工交纳特殊党费。截至6月2日下午,我校组织部共收到特殊党费510517.50元。从5月23日开始,学校鼓励广大团员青年交纳特殊团费,截至6月2日,校团委共收到特殊团费166344.50元。
  捐款过程中涌现出众多感人事迹。得知灾情后,燕大研究生学院12位教职工立即开始捐款,14日上午他们就将首批5000元爱心捐款汇往中国红十字基金会,15日,他们再次捐出1600元;王寅飞是外国语学院05级学生,向灾区捐献打工挣来的1000元钱;翁瑞亭同志是燕大的一位离休老干部,听到地震消息后,因卧病在床行动不便,他特意嘱咐女儿前去代他捐款500元,代他老伴捐款200元。
  燕山大学学生工作处,针对我校灾区同学出台多项举措。5月19日下午4时30分,学生工作处负责人分别在东校区第一教学楼374会议室、西校区材料馆325会议室召开座谈会,代表学校向我校来自“5·12”大地震受灾地区的40多名同学表示慰问。在认真了解了与会同学家里的人员、财产受灾情况和目前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后,学校为61名来自灾区的同学提供100元通讯补助,并为其中31名贫困生发放了300元生活补助,帮助他们度过难关。学生工作处心理健康服务中心的教师还为同学们做了心理辅导。
  校团委开放讲演厅等场地,及时为在校大学生转播各种抗震救灾报道,让广大学子及时了解救灾和重建工作进展。燕山大学党委宣传部,在广大师生员工中发起抗震救灾主题文艺创作活动,旨在激发广大师生员工的爱国热情,积极支援灾区重建。文法学院、艺术学院等学院积极响应学校号召,在师生中广泛动员。
  5月15日晚,由燕大学生发起组织的烛光祈福活动在图书馆门前广场举行。“虽然地震无情,但人有情,希望家在灾区的同学家人平安。”燕山大学图书馆前晃动起上千支爱心蜡烛,烛光摇曳,无数学子潸然泪下,人群中流淌着对于灾区人民的感伤,也涌动着众志成城的爱国热情。各学院学生也开展 “黄丝带在飘动”等多种主题活动表达哀思之情。
  2008年5月25日晚七点,由燕山大学学生会、青年志愿者协会、社团联合会和研究生会联合主办的“情系灾区,我们在一起”大型文艺晚会在东校区大学生活动中心演出大厅举行,感人至深的文艺节目深深打动了现场每一位观众。
  大地震发生后,幼儿园全体师生牵挂着灾区的人民,特别是灾区的小朋友。5月15日,带着孩子们的爱心、饱含着我校幼儿园全体职工深深情意的4500多元捐款已邮寄到中国红十字总会。5月28日,燕山大学幼儿园全体小朋友在家长、幼儿园教师陪同下,乘车抵达新澳海底世界沙滩。开展“迎奥运,心系灾区,争做文明礼仪小使者”系列活动,表达了对灾区人民和小朋友的祝福。
  文法学院举行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宣讲模拟演练。文法学院结合自身特色,于5月21日组建成立了“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宣讲团”。经过紧张筹备,宣讲团于5月26日在人文馆119会议室进行首次宣讲。活动由学院张向前副书记主持,校党委宣传部部长白靖、学院党委书记朱广荣以及文法学院张鸿石、陈玉、史雪颂等老师到场指导。宣讲团的同学分别从当前抗震救灾的形势、民族精神的体现和升华等方面进行了宣讲。朱广荣书记从宣讲的内容、情感的展示和语句的措辞等方面对宣讲的同学提出了改进意见,白靖部长从与观众的呼应、感情的交流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其他老师也提出了富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5月25日上午,燕山大学里仁学院和秦皇岛市邮局联手举办的“为灾区寄卡片、送祝福”活动在西校区食堂前广场举行。组织者向过往的同学发放明信片,并还向填写祝福卡的同学发放了黄丝带。同学们在上面写上对灾区人民的关怀和祝福。活动得到了广大同学的支持与响应。本次活动同时在东校区和西校区举行。活动结束后,所有写有祝福的明信片通过邮局直接邮寄到灾区人民手中,其中还特别联系了一些灾区的地方医院。市邮局免费为此次活动提供了10000张明信片,价值12000元。

燕山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9192次访问,全刊已有5097768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