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大学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以人文之光照亮成长之路

——郑志峰老师的《政治学原理》课
   期次:第686期   作者:■ 学生记者 路晓婷   查看:73   






一群理科出身的学生应该从未想过,有一天自己可以自信地站在讲台,对“为政以德”、“自然状态”、“民族国家”、“绿色和平主义”等政治关键词侃侃而谈,阐释自己对“人性是先天还是后天的,人性是善的还是恶的”这一经典主题的深度理解,甚至尝试着去辩驳对方的观点。每当这样的场景在课堂上演,郑志峰老师总会饶有兴趣地注视着讲台上的同学,目光中满是专注、赞许与期待,仿佛我们不是初入大学的新生,而是一群怀有真知灼见的演说家与辩论者。
儒者风雅:提笔绘就精彩
初次见到郑志峰老师,斯文的西装外套,一丝不苟的衣领,脖子上挂着早就准备好的话筒,他略有近视的双眼贴着屏幕,正在检查自己的课件。他给我的第一印象,正如许多教授文科的老师那样,儒雅而沉稳。今年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大多是理科生,回想起曾经文科课程学习的经历,难免担忧这样严谨端庄的老师会热衷于“照本宣科”,更是担忧政治理论基础有些薄弱的我们,会与这个学科有“代沟”。
不过这种担忧很快就被郑志峰老师的睿智风趣打消了,他把政治学知识与“枯燥乏味”的形容划出了清晰的界限。在课上,他常常会用寥寥数笔的图画,直观地展现政治学中的国家结构;用生动形象的故事与鲜活熟知的事例,帮助我们理解公共政策的利与弊。面对着人类政治文明中常有的没有最终答案的命题,他总是持有追根究底的执着,并鼓动我们勇敢地站起来,一同畅谈观点。即使我们说得磕磕绊绊,甚至是有些“站不住脚”,他也总会面带笑容,耐心聆听,随后点点头,恳切地说:“你说得很好。”
他一直强调,不用去过分界定“文科生”与“理科生”。虽然同学们有着不同的学科背景、家庭出身、性情习惯,但想要成长的诉求是一样的。站在大学共同的起点,我们应当一起培育人文社科的思维模式。他还给予我们温馨的鼓舞与关切,说理科生理性化、逻辑化的思维模式其实恰巧是人文社科专业学习需要的,这样的优点我们应该好好把握。正如政治学是一个包容的学科,其精彩之处就在于贯通古今中外,可以广博,亦可深耕于高度或精度,凡人亦可有独到见解。在郑志峰老师的身上,我也看到了一种与政治学科极为贴合的人格魅力:儒者风雅,海纳百川。
生动言语:鲜活事例点染课堂
由浅入深、层层相扣的讲解,是郑志峰老师颇为擅长的,这也正是每一堂政治学原理课程的独到魅力。在一次主题为“规则”的关键词演讲过后,他是这样补充说明的:“规则通俗来说就是你同意,我也同意,这就是共识。比如小红和小明画‘三八线’,小明觉得应当礼让小红,就自愿给小红多画了一点,这样的一条三八线就是建立在宽容、尊重、彼此包含的人际交往规则之上。我们现在提出的建设共商共建共享的和谐社会就是规则的一种高级形态。”在讲到程序平等与实质平等时,平易近人的郑志峰老师更是以自己为例,他说姚明有两米二六,而他不到一米七,两人在同一赛场打篮球,这就是西方民主追求的“形式平等”,而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大同思想,更加追求结果的公正。从中国追求的“实质平等”来看,篮球比赛的规则固然重要,但对于比赛结果带来的社会效应,国家应该加以干预,向弱者倾斜。篮球比赛仅仅是个很小的例子,但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等公共生活中,却有着很大的警醒与启示。
像这样风趣幽默又通俗易懂的解读,总会引来满堂欢笑。四教6楼的教室总洒满朝阳金灿灿的光辉,尽管已是寒冬,课堂上的热情却没有丝毫消减。我崇拜地凝望着郑志峰老师在讲台上挥洒自如的神态。我在想,究竟是要怎样灵活敏捷的思维,才能把高深复杂的理论内涵简明而精准地输出。但我渐渐明白,深邃思想的背后更有充足的知识作为支撑。每一堂课,郑志峰老师总会向我们推荐几本著作,告诉我们书中对他方才讲述的知识点有更具体的论证。我无法想象他曾遨游过怎样浩瀚的书海,我只感到,唯有满怀对知识热切的专注与渴求,才能达到“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高度,唯有对教学无限的热爱与反复地精雕细琢,才有了如今我们有幸聆听到的每一堂政治课。
精神导师:人文关怀体悟成长
在欢声笑语的课堂之外,郑志峰老师也乐于做每位同学的人生导师,以过来人的视角,畅谈大学期间的永恒话题——成长。郑志峰老师鼓励我们,专业上的成长不仅是要有高的绩点,更要有的放矢,了解什么是公共事业管理,搭建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除了专业知识,社会能力的训练则是更为重要的成长。要尽自己所能寻求表达呈现自我的途径,比如多多参加社团,和来自五湖四海、不同专业年级的同学交往,但同时也要留有一定的独处时间,相信独处时自己的思想能够迸发无比璀璨夺目的火花。他说,在这样健康的心理状态下成长起来的学生,未来一定可以大有作为。
郑志峰老师在本科期间学习的是历史学专业,他曾经十分迷茫,去问老师“学历史有什么用呢?”当时,他的老师这样回答:“没有什么用处,就是增加个人修养。”如今,这样的问题再一次传递到了郑志峰老师的手中,这时的他在从容的谈笑间给予了我们最踏实的答案:“无用之用。”最重要的永远不是知识本身,而是获取知识的能力,是赋予知识以意义内涵的思维方式与价值向度。寥寥数周的政治学原理课堂,虽说大多都是理论的积淀,但剥离了功利化的外衣,在最纯粹的理论中,我们或许就能以崭新的视角观察世界、感受世界、思考世界。这想必就是郑志峰老师最期待看到的我们的求学、求思与成长。

燕山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1159次访问,全刊已有5101332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