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大学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记燕山大学冶金机械专家连家创
   期次:第673期   作者:储敏 李修远 杨晓旭 王韶云 王子涵   查看:266   

本文在教育部关工委2019年 “读懂中国” 活动中获评最佳征文



  1950年12月,全国掀起了抗美援朝高潮,正在广东金山中学读高中的青年团员纷纷要求参军,连家创在政治课上提出了自己申请参军的理由,他说:“我要摒弃一切的顾虑,把我的一切忠诚交给人民、交给祖国,走到祖国最光荣的岗位上去参加国防建设。”然而,由于他家庭海外背景未能如愿。高中同学陈景宁入朝参战前给他留言写道:“大家互相保证在不久的将来会面时,都能成为一个光荣的共产党员,在毛泽东的旗帜下奋勇前进。”这段话,连家创铭记了一生。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1952年高考后,连家创选择了以培养重工业部门工程师闻名全国的哈尔滨工业大学轧钢专业,他克服了南方人对东北严寒的畏惧和生活习惯的差异,不仅在学习和工作上成为同学们的表率,而且在大学一年级就向党组织提出了入党申请。然而,又是因为华侨身份和海外关系,在党支部讨论他的入党申请时没有通过。
  1958年10月,连家创随同数百名师生从哈尔滨搬迁到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哈工大重型机械学院,他被指定担任校学生总会主席。他的毕业设计是在第一重型机器厂设计处参加我国首台1150初轧机设计,成熟的设计方案和漂亮的设计图纸使重机厂总设计师和设计科长对他刮目相看。
  连家创1959年从哈工大重机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接受了为56级轧钢班讲授“轧钢辅助设备”课的任务。为了讲好这门新课,他请求去鞍钢实习备课,整整用了三个月时间在鞍钢考察实习,亲自参加设备的检修、维护、运行、生产的全过程,掌握了书本上学不到的生产经验。回校后又用半年时间阅读俄文专业技术书籍,重新编写出中文教材讲义,在剪切理论、矫直理论、飞剪机构学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理论和公式,使教学既理论联系实际,又深入浅出容易理解,获得了同学们的好评。
  分配到太原重机厂设计处工作的56级轧钢班的同学,后来在连家创编写的钢管矫直机的油印论文的启发下,成功研究出钢管矫直机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
  富拉尔基重机学院创建初期的条件是十分艰苦的,1960年6月,连家创的妻子李雪仪已近临产,产后受照顾搬进了铁道北家属楼三层的一间九平米的小屋里,两面墙都是冷山,三九严寒室内墙壁上结满厚厚的冰霜,只能靠屋内生铁皮炉子取暖。连家创每天要骑自行车到学校上课,中午只能吃饭盒里带的饭菜。但生活的艰苦不能稍减他钻研轧钢理论的热忱和对党组织的向往,坚定地为祖国建设服务的信念一直没有动摇,1962年,连家创再次向党组织提出了入党申请。
  连家创的父亲在新加坡曾多次写信要他在东北工作注意身体,1963年困难时期还以继母病重为由打电报催促他出国。连家创立即回电表示慰问,并解释说因为工作繁忙不能前往。文革期间,连家创因为海外关系和所谓“走白专道路”受到冲击,在连续几个月挖战备地道的劳动中患了严重的疾病,不得不转院到广东省医院治疗。继母闻讯后专程从新加坡飞到广州看望连家创,并希望连家创能出国到新加坡经商。连家创委婉谢绝道:“我不喜欢经商,我也离不开我的专业。”
  连家创怀着入党报国的崇高理想,始终坚持在三尺讲台用所学知识为祖国的重机事业添砖加瓦。1965年秋季学期,连家创带领61级部分学生到第一重机厂设计处参加国产第一套1700热带钢连轧机地下卷取机的技术方案设计,连家创在深入分析国内外的各种方案后,经过计算大胆提出了三辊式方案,这是一种与传统的四辊结构不同的新型结构。开始时项目总设计师仍想采用德国的四辊方案,后来由于卸卷小车无法安装进去,才采用连家创提出的三辊方案。1970年重机厂派人到西德考察时,发现西德也已经采用了三辊方案,并认为这是最先进的型式。
  文革初期,连家创被扣上“走资派的才子”、“修正主义苗子”的帽子下放到车间劳动。尽管批判文章说“书读多了害死人”,但连家创仍然坚信祖国需要教育和科学技术,继续坚持在家里阅读专业技术书籍,在车间里与工人师傅探讨专业技术问题,甚至在劳动锻炼时开始自学英语。
那时不敢公开学就把书放在抽屉里偷着看,有人来再把抽屉关上。他1973—1975年在《重型机械》上发表的三篇论文就是在1967—1969年间完成的。
  1970年春天,沈阳重机厂采用挤压成型的方法为我国生产火箭的外壳,由于挤压后的壳体严重扭曲,急需矫正,派人多方请教一些专家均未解决。最后沈阳重机厂领导通过东北重机学院校友找到连家创,他应用自己学习过的俄文版研究塑性扭转的有关理论解决了这个关键技术难题,为我国的航天事业做出了贡献。
  板带轧机的板形控制是决定轧制质量的关键技术,连家创在文革期间对此进行了系统的理论研究。1974年3月他作为课题组负责人,承担了洛阳铜加工厂1000三机架冷连轧机液压弯辊的试验研究任务,研究解决该厂铜带板形控制的技术难题。课题组只用了短短一年半的时间,就完成了轧机参数测定、液压弯辊装置设计、制造和安装调试,通过对洛阳铜加工厂三机架冷连轧机轴承座进行改造设计,增设了正、负液压弯辊装置包括液压控制系统,使铜带板形质量得到显著改善。该项目的试验成功在国内产生了很好的影响,得到机械部重型矿山局的重视和赞扬,1978年先后获得黑龙江省科学大会奖、全国机械工业科学大会奖和全国科学大会奖。
  声誉鹊起的连家创被推荐出席1980年在日本东京举行的“第一届轧钢国际会议”,他的论文《带钢断面形状和板形控制的分析》,受到会议执委会的特别重视,因为论文的英文稿寄去较晚,在同组15篇论文已编好宣读次序并发出通知情况下,执委会专门开会,破例地把他的论文排为“0”号,在该组会议上第一个宣读。论文宣读引起了代表们的关注,大家纷纷提出感兴趣的问题,连家创用英语对问题做了回答,受到各国代表的欢迎。
  改革开放以后,科学的春天来到了。由于他在教学和科研上做出了成绩,1978年由助教破格晋升为副教授,连家创第三次提出入党申请。斗转星移,从1953年3月第一次申请算起,已经过去了25年,连家创已经成长为东北重型机械学院的一名优秀教师和专家学者,但他依旧不忘初心,坚持践行那个在哈工大读书时的崇高理想。1982年,经教育部批准,连家创晋升为教授,1983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定为东北重型机械学院首位博士生导师。1983年3月15日,轧钢专业党支部大会通过了接受连家创入党的提议,经学校党委批准,连家创在年届五十之际终于实现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多年愿望。
  1992年10月12日,年近花甲的连家创走进人民大会堂作为台胞代表出席了党十四大。他积极履行党代表职责,还建议报告中“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应改为“邓小平理论”,此建议到党的十五大时被正式采纳。他最激动的是邓小平同志在大会闭幕时和代表会面与合影,使他切身感到作为一名知识分子党员的历史使命和肩负重任。
  从1988年6月起,连家创担任了东北重型机械学院院长,走上了领导岗位。但连家创认为教学科研才是他一生的本职工作。作为教师,他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贯彻着严谨求实的精神。有一次,一位博士生在计算冷轧轴向力时,把摩擦系数定位为0.12,结果计算数据和实验结果十分吻合。连家创阅读过他的论文后,严肃地指出:“冷轧时,摩擦系数一般在0.09到0.11之间,不可能有你取的那么大。尽管你的计算结果很理想,但是这个数学模型并没有反映真实的冷轧状况。搞科学可一定要实事求是,来不得半点想当然啊。”他先后指导了24名博士生:有的进入国企,担任重要职务;有的成为教授、博导、校长。
  1998年,连家创主持宝钢《2030冷连轧机轧制打滑对策研究》项目,这是实现汽车冷轧钢板国产化的重大科研项目。在没有任何前人经验可供借鉴的情况下,他指导博士生白振华通过深入的理论研究和现场调查,开发出了一套完整的数学模型和工艺方法,用于综合治理打滑和热划伤问题,在国内外属于首创。基本杜绝打滑的发生,划伤缺陷减少44%,IF钢轧制速度提高20%,轧机辊耗降低14%,年创经济效益1963万元,该项目作为《宝钢高等级汽车板》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11月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燕山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39389次访问,全刊已有5097749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