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大学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刻印在心头的红色信仰:

“红印” 党员自我能效感培养机制
   期次:第657期   作者:学生记者 田子怡   查看:85   




  身为文法学院本科生第三党支部副书记,高依萌每个月都会带领支部成员积极投身到服务同学、服务社会的志愿服务活动之中去,这些青年党员们,走进教室“还课桌一张清洁的脸”;走进社区,清洁健身器械,在服务群众的同时,“奉献”已经深深地印刻在他们的心中,他们用行动诠释着党员的含义。党员身份对他们来说,不是一种“奖项”,而是一种责任,不是因为优秀而受到奖励,而是因为身为党员,所以要更加优秀、更有责任。
  像高依萌这样的学生党员在文法学院还有很多,这得益于文法学院的一项名为“红印”的党员自我能效感培养机制。为了加强党员素质的培养,发挥党员在青年中的带头作用,发挥学生党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党员能够增强对党员身份的认同感,并能够在学生党员队伍中自主学习、相互学习,文法学院建立了“红印”党员自我能效感培养机制,开展了“321”培养计划、“红脉”微党课实践平台、“红韵”党员宣讲团、“红源”党员志愿服务活动等项目,让学生党员成为主体,让他们坚定自己能够成功扮演党员角色并在人生各项角色中完成党的任务的信念,在实践中培养党员自我能效感。
  “321计划,”源于积累“321”计划是红印机制的一部分,它的参与对象是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重点发展对象和正式党员,它的核心内容有三方面,其中“3”代表学生党员学习300分钟时长的视频材料或者讲座,“2”表示阅读两本书籍并举行读书会活动,“1”代表参加志愿活动时长不低于学院上一学年志愿服务平均时长。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就会将这些要求付诸实践,老师们会根据这些活动,以一学期为周期,对他们的成绩进行记录和考核。该计划不仅实现了理论教育和实践锻炼的有机结合,调动了党员的能动性,而且推进了学生党支部的自身建设和发展。
  作为“321”计划的参与者之一,15级文法学院国际政治专业的王文琦同学深刻感受到了自己的改变和成长:“其实最开始是有一点抵触心理的,尤其是我们步入高年级后,其实空闲时间不多,所以对于讲座或者读书会的兴趣不大,但是在读过书或者看过相关的红色电影后,就会有一种感同身受的感觉,我经常能够感受到老一辈革命家在当时的艰苦环境下还能做到心怀祖国、一心向党的坚韧品质,他们的理想信念值得我们每个青年党员学习。我们还去过红色革命老区花厂峪开展志愿服务、文艺汇演,了解了几十年前那里发生的红色故事后,我们每个人都感觉特别热血澎湃。这整个过程中,我觉得自己不仅仅是一个旁听者,更是一个践行者。”这种教学感悟与亲身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机制,更有利于让大家懂得知行合一,不仅仅是谈口号,更多的是学会付出。
  “红脉”党课,知行合一“红脉”微党课,是以大学生入党后教育与管理为核心内容,以党员开展、参与“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十九大精神学习为着力点,以文园燕知微信公众号和燕铭红韵党建平台为依托,开展线上和线下党课。
  线上环节是利用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开展“每月一课”,党课将大事与小平台有机结合,内容涵括一些政治理论常识、青春使命党旗、党章等,开展“榜样的力量”先进学生党员典型事迹展。谈起榜样,微党课负责人谢波老师举了已经毕业的刘建同学为例。他在校成绩优异,不论生活还是学习,时刻以党员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现在考上了北京大学的研究生,是大家学习的榜样。
  线下环节是让高年级或研究生党员为入党积极分子上党课,以言传身教的方式提高低年级党员及积极分子的党性修养及觉悟。在提到党员学习党课的时候,谢波说:“我们有时也会邀请学院的老师,给大家做政治理论学习,也不讲什么枯燥的内容,就讲一个平凡的共产党人的人生感悟,让大家做一个优秀的党员,让你认为自己行,自我效能感就是你认为自己能完成这项任务的自信程度,党课一定程度上为党员提供一些平台,加强自我修养,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这是谢波开展党课的目的,也是对党员们的期许。在线上线下学习党课之余,也会在学生党支部间开展党史、党章、重要讲话的知识竞赛和征文大赛,如“学习十九大精神”征文大赛优秀作品展示、新党章知识百问知识竞赛等等,暑期也会开展党员社会实践活动,如由学生党员组成“红心燃梦”文化艺术服务团进行慰问演出和“践行三严三实”暑期实践小分队。“红脉”微党课的开展,让党员们在学习党课中汲取政治理论知识,在社会实践中提高思想政治素养,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红韵”宣讲,走进基层“红韵”宣讲团由学生党员所组成,成立至今已开展政治理论宣讲33场,受众包括学生和社区居民,达到3000余人次,取得显著成效。为了深入了解同学们对政治理论的学习程度,宣讲团开展线下调查,发现文法学院学生不愿意参与讨论国家大事的原因集中于自身理论深度有限,难以进行深入的讨论。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宣讲团成员致力于以讲故事的方式来与同学们共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深度交流,宣讲内容多种多样,如:宣讲团和同学们讲述抗美援朝的故事、与同学们分享交流十九大心得,这些都加深了同学们对政治理论学习的理解。
  在走进校园的同时,宣讲团成员也下基层,开展了在教师和农户家里宣讲十八大精神、在归提寨村做“三严三实”政治理论宣讲、在海悦公馆进行十九大精神宣讲等活动,结合自身实际,拓展宣讲形式,最大限度地满足基层群众的理论需求。谢波说:“党员入党之前的教育和入党以后的培养教育都很重要,枯燥的政治理论学习,无法调动起大家的积极性,而宣讲在学习的同时还能够锻炼自己,讲得好的放到公众号上和官网上让大家学习,同时组织大家课下讨论,这样才能建立起大家的自信心。”
  “红源”志愿,播撒爱心“红源”志愿服务依托爱心时间银行、水滴公益行动队志愿服务平台,以平台为纽带,以各级组织为模块,进行项目联系与志愿服务活动开展等工作,由传统的“单独行动”到创新的“统一指导”,各志愿服务项目组自由申报,由水滴公益行动队进行统一管理,将党员志愿者的服务时长纳入燕山大学爱心银行存储系统。“红源”志愿服务面向所有党员,他们积极依托爱心时间银行开展“爱心助农、苹果义卖”、“热心红烛,敬老助残”活动,如文法学院党员教职工代表慰问抗战老兵、学生党员代表为山海关区残疾人联合会老人送温暖等等。
  在众多的活动中,最令高依萌难以忘怀的是在一次进社区进行十九大理论宣讲和志愿服务活动后,他们和一位退休老爷爷的谈话。老爷爷给同学们讲述了自己近几年的生活变化,讲述了贪腐问题严重时期他身为一名普通百姓对社会的失望和无力感,而近几年,中国共产党对贪腐惩治力度之大、态度之坚决让他甚感欣慰,对党的肯定和信任进一步增强。“这次谈话让我至今记忆犹新,我们每一个人都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正风肃纪的坚强决心,身为一名党员,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铭记自己的初心和使命,为广大的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高依萌说。
  红源志愿服务队还与秦皇岛市社会福利院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对福利院儿童进行课业辅导,与法律援助中心合作,进行法律宣传,不仅锻炼了学生党员志愿服务的能力,提高了志愿服务的素质,也培养了他们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在志愿服务中播撒爱心,让爱心的种子发芽开花。
  砥砺前行,做好自己“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习大大对青年一代的嘱托,指导着大学生党员前进的方向。正如学生党员王文琦所说:“只有将党的精神深深植根于日常的点点滴滴,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中展现我们青年学子的良好风貌,才能将党的精神不断传承下去,将青春诠释出最美的颜色。”“红印”党员自我能效感培养机制已成为文法学院培养先进党员、开展思政教育的特色品牌,这一机制的建立,为党员们的发展提供了平台,激发了学生党员的自我效能感,培养了学生的信念和自信,调动起所有学生党员的积极性,增强了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他们去传承、践行和发扬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让党的细胞充满活力,让基层组织永葆生机。

燕山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12741次访问,全刊已有5093635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