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大学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马克思的大学时光:勇攀思想的高峰

   期次:第650期   作者:特约评论员 张云飞   查看:73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他强调:“我们纪念马克思,是为了向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致敬。”“马克思是顶天立地的伟人,也是有血有肉的常人。”马克思也经历了一个不断成长成熟的人生过程,大学阶段就是马克思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上,他广泛钻研哲学、历史学、法学等知识,为追求真理而勇攀思想高峰。
  马克思在1835年离开自己的家乡进入波恩大学学习,次年转入柏林大学,1841年在耶拿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前后历时七年。在这七年中,他从初出茅庐的17岁的小伙子成长为饱含学识的马克思博士,经历了人生过程中华美的蜕变。
  在大学阶段,马克思经历了一次痛苦的思想转变过程。他在1837年写给父亲的信中讲到:“生活中往往有这样的时刻,它好像是表示过去时光结束的界标,但同时又明确地指出生活的新方向。”马克思在进入大学的初期,受到“充满渴望的、没有希望的爱情的世界”的鼓舞,思想倾向于浪漫主义,写了大量的抒情诗,马克思自己评价这些抒情诗充满异常奔放的情感,毫无自然的东西,纯粹的凭空想象,表现出现有之物与应有之物的截然对立。后来马克思开始意识到诗歌的王国对自己来说犹如遥远的仙宫,诗歌的创作使他熬过了许多不眠之夜,经历了许多斗争,使他忽视了自然、艺术、整个世界,也疏远了朋友们。在这种情况之下,马克思生了一场重病,医生劝他暂时休学到乡下去休养。病愈后,他把他手头的所有的诗和小说草稿等等都烧了,希望用一把火与过去的我揖别,由此,马克思开始了艰难的思想转变,由希望从幻想中寻求安慰“转而向现实本身去寻求观念”。
  马克思的父亲希望儿子在大学期间打好基础,他还建议马克思把自己的观点形成体系,这样就“很可能引起一场风暴,而你还不知道,学术风暴是何等剧烈”。马克思后续的人生发展正是印证了他的父亲的这句话,他在整个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剧烈的、影响深远的学术风暴。
  大学时期的马克思充满理想,追求真理,勇攀思想高峰,为此他做了大量的工作。他在写给父亲的信中介绍了他一个学期内所做的工作,其中包括:他赠给燕妮的三本诗集;300张纸的关于法的哲学论文;把《学说汇纂》头两卷译为德文,翻译了塔西佗的《日耳曼尼亚志》和奥维狄乌斯的《哀歌》;在翻译过程中自学英文和意大利文;撰写了一部幽默小说和一部不成功的剧本;他阅读了大量的、令人难以置信的哲学和法律方面的著作,他特别提到:“在患病期间,我从头到尾读了黑格尔的著作,也读了他大部分弟子的著作。”在这封信的末尾有两段附言,其中一段给人的印象非常深刻,他讲到:“亲爱的父亲,请原谅我字迹潦草,文笔生涩。快四点了,蜡烛已经燃尽,我的眼睛已经模糊了。”由此,我们可以想见马克思当时的工作状态,在蜡烛燃尽,眼睛模糊的情况下才停止工作。
  马克思曾经说过:“自由时间是人的发展空间”,你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就要看你把自己的自由时间用于何处。马克思在大学期间就为了人类的事业而把自己的自由时间投入到不断的学习和创作之中,这种勇攀思想高峰的精神值得现时代的每一位大学生学习,这种精神也会不断地激励我们走过漫漫人生路。

燕山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13287次访问,全刊已有5088478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