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大学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凡人善举 大爱无言

——记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杜大学
   期次:第647期   作者:学生记者: 李晖 杜雅如   查看:95   




  据中华骨髓库官网显示:截至2018年2月28日,中华骨髓库库容:总计2425152人份;捐献造血干细胞例数:总计7127例;患者申请查询人数:总计68868人。据秦皇岛市红十字会工作人透露,河北省近三年来年平均成功捐献数约为35人/年,秦皇岛多年来平均成功捐献数约为1.3人/年。
由于造血干细胞捐献配型成功率很低,现有中华骨髓库库容量远远无法满足血液病患者的需求,只有不断提高中华骨髓库库容量,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血液病患者成功移植造血干细胞的几率。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化学工程专业研究生二年级的学生——杜大学,在本科期间加入中华骨髓库,并于2018年1月22日,成功完成造血干细胞捐献。
当你拥有一个年轻健康的身体,享受属于自己的生活时,你可曾关注过这样一个群体的存在——血液病患者。药物和化疗对于他们仅能起到维持作用,移植造血干细胞是根治血液病的唯一方法。造血干细胞犹如一颗希望的种子,只有植入他们的体内,才能重新生产出健康的血液。他们躺在病床上,无时无刻不在等待着配型成功的消息,可是极低的配型成功率和有限的库存量让他们心中的希望愈发渺茫,重新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成为他们最大的期盼。
  燕山大学历史上第二位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学生——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化学工程专业研究生二年级的杜大学,是两百多万加入中华骨髓库的人中平凡的一个,同样也是幸运的一个。
  在青海大学学习期间,他数次献血。2015 年 5 月 8日,他的信息加入中华骨髓库,2017 年 12 月 11 日,在燕山大学读研究生的他收到了配型成功的消息。1 月22 日,他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完成造血干细胞采集,前后共历时两年半左右。采访过程中,提到捐献时间,一直很淡定的他不由得将身子往前倾了倾,兴奋地对记者说:“我几乎快破捐献造血干细胞最快的记录了!”
四通电话——坚定的公益心
2017 年 12 月 11 日,杜大学像往常一样从宿舍前往实验室,准备开始一天的实验工作,上个月他因成绩优异已经获得硕博连读的资格。此时一个陌生的QQ号申请,打破了他忙碌且规律的生活节奏。
  添加好友后大概十分钟,对方就给他发来消息:“你好,我是青海省红十字会(造血干细胞资料库青海分库)的工作人员。你15年在西宁参加了造血干细胞的血样采集,现在是有一位患者跟你初步配型成功了,看你愿不愿意做后面的检测?”
  时间回到两年前。那时他还在青海大学读本科,一次,中华骨髓库的工作人员到大学里宣传、演讲,献血经验丰富的他,抽取了血样,进入了中华骨髓库。奔波流转,一年之后,他来到秦皇岛,更换了手机号,青海分库的工作人员通过QQ号才联系到了他。“我希望捐献造血干细胞给那个孩子,希望那些干
细胞像种子一样生根发芽,造出健康的血液,让他尽快好起来!”杜大学说,“救人是功德无量的事,做公益要一念真心,不想太多。”
  虽然捐献造血干细胞风险很低,但人体构造千差万别,杜大学又是家中的独子,即使是一点小损伤父母也不愿让他冒险尝试,如何说服父母成为摆在他面前首要难题。
  考虑再三,杜大学最先拨通了父亲的电话。杜大学将网上查阅的捐献造血干细胞相关资料逐一讲解给父亲听,朴实少言的父亲只是在电话那头认真听着每一个字,最后父亲说:“如果你觉得可行的话,那你就去做。”
  被杜大学告知这件事的第二个人,是他的导师王海燕。在学习期间,导师给予了他许多中肯的建议和帮助,在这件大事上,他认为自己需要聆听老师的建议。况且此时正值年底,许多项目正处于攻坚阶段,要去捐献造血干细胞必然会耽误课题,也需要征得导师的同意。在电话那头,王老师明确表达了自己的态度,“如果你是顾虑科研这方面那你大可不必,耽误科研是肯定的,但和拯救一个生命相比,科研的延期是微不足道的。但我要有三个要求:首先要核实通知你匹配成功电话的真实性,确保不是诈骗电话;其次,咱们是做科研工作的,你要通过查阅文献来鉴别和判断捐献的风险和注意事项,不能偏听侧听网络上的只言片语;最后,这件事一定要征得你父母的同意。”“坚决反对!”这是杜大学的母亲得知他要捐献造血干细胞的第一反应,“有一点儿小损伤我也不愿意让你去。”连续通了三次电话,母亲依旧态度如初,甚至父亲的意愿也开始向母亲那边倾斜,杜大学说:“母亲的想法其实我可以理解,如果我当时意志不坚定很有可能就被说服了。”眼看约定的捐献日期即将到来,杜大学第四次拿起了电话。这次他没有搬出数据,给父母讲解捐献的风险如何之低,而是开口说道:“我是咱们家的儿子,那个我要捐献的男孩儿是别人家的儿子。你们换位思考一下,我给他捐献后他就能继续活下去,为什么不救呢?”杜大学话语真诚,终于说服了母亲,对他这次捐献,母亲也不再表示反对。
  2018年1月17日,杜大学登上开往石家庄的火车,目的地是位于石家庄的河北省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此时也有一辆火车从河南信阳往石家庄方向开来,杜大学的父
亲坐在车上。工厂老板得知这件事,非常支持,特批给父亲一个星期的假。在捐献这段日子里,父亲将陪在他身边照顾他,给他最温暖的臂膀,做他最坚实的依靠。
192毫升——生命的容量
河北省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是中华骨髓库河北分库的定点医院。这里的血液病区,人们与病魔对抗着,消耗着仅有的生命力。
  静,静得几乎没有一点声音。这里没有人笑,空气里弥漫着肃杀的气息。这里的血液病人各个眼神无光、肢体僵硬、坐着发呆。在他们的眼中看不见一点希望。匹配的骨髓还远在天边,死神也不知什么时候就会无情地到来,他们只能将这些交给命运。这是杜大学亲身接近血液病患者最为直接的感受。“冬去春来不惊慌,厉寒迎暖更坚强”,“春来绿叶满枝头,笑谈夏日又何妨。”这是杜大学住院期间有感而发为血液病患者写的诗,祝愿他们能厉寒迎暖,笑谈人生。
  1月22日上午8点半,采集正式开始。除了父亲、秦皇岛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陪伴,王海燕老师带着项目组全体人员的祝福卡片也来到了杜大学的病床前。采集工作正式开始了。
  杜大学说,这整个过程并不容易。前一个多小时还比较轻松,可以忍受那种不适感。在这期间他还可以接受记者们的简单采访,和来看望他的人聊天。后来血液流通逐渐变慢,他胳膊的不适感逐渐加重——冷、酸、麻、疼,四种感受一时间全都集中到了胳膊的抽血点上,他几乎不想和周围人说话。杜大学说,本科时期的医药知识让他知道,这些反应都是正常的,所以也没什么好畏惧的,知识给了他很多力量。父亲和王老师的陪伴也让他安心许多。王海燕老在抽取现场看到“抽取干细胞的时候,大学抽取的那袋血液很浓稠,都是造血干细胞,那时候大学躺在床上很虚弱,但是还强打着精神接受记者采访、拍照,不愿因为自己的不适给别人制造麻烦,杜爸爸不善言辞,只是坐在一边,但眼神里都是对大学的心疼。”
  12 点 30 分,造血干细胞采集完毕,共采集悬液192ml。患者所在上海方面医院的工作人员将采集的造血干细胞带好,匆匆离开。当晚,杜大学的细胞就会被移植到患者体内,为他带来生的希望。
1 月 23 日晚,杜大学和父亲坐上开往信阳的火车。火车渐行渐远,他可能再也不会来到这座城市,但因为这七天,他会铭记这座城市。
两位学子——爱的接力
目前,杜大学身体的各项指标已基本正常,被媒体围绕的生活也渐渐远去,他又重新回归到三点一线的生活节奏中来。他在家休养期间也已经跟上了科研的进度。
  杜大学在之前并不愿意接受采访,他认为这只是他做公益的一部分,没有必要进行宣传,他也不是因为想引起关注才进行的捐献。当记者说明希望通过他的这件事来进行造血干细胞捐献方面的普及与宣传工作时,他才答应接受采访。
  作为燕大历史上第二位造血干细胞的捐献者,他还得到了第一位捐献者的支持和帮助。杜大学说,第一位捐献者是05级体育学院的学长彭一腾。彭一腾很高兴燕大有更多的人加入到捐献造血干细胞的队伍,他说:“公益事业需要大众支持和参与,更要一届一届的爱心传递。”
  说到大学生捐献,杜大学说,大学生捐献是有优势的,他们捐献的机会成本更低。首先,大学生时间比较充裕,调动起来也很灵活。再者,因为大学生没有参加工作,所以耽误一段时间对他们的经济损失较小,并且学生群体比较集中,数量也多,只要一个人捐献就可以带动周围一大片的人了解甚至参与其中。最后一点,大学生的知识水平高,观念上容易接受。学校可以与红十字会合作,进行校园宣讲和集中捐献等活动,也可以通过成功捐献者在校园内举办宣讲活动,来动员有条件的大学生们积极入库。“大学”一词,在古代除去“高等学府”的意思外还有“博学”的意思。就如和他同名的 《大学》 开篇所说的那样“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他播下一颗能够造血的种子,绽放了一朵年轻、鲜活的生命之花。碧草之芬,幽兰之馨,有美一人,在海之滨。杜大学用实际行动展示了燕大学子心怀他人,奉献社会的风采,也让我们看到了当代大学生学习之外的责任与担当,他是一位满满正能量的新时代青年人!

燕山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10017次访问,全刊已有5094860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