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大学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轻语呢喃 情动燕园

——记 “感动你我, 温暖燕大” 第十一届雷锋人物 “燕大知了” 失物招领团队
   期次:第640期   作者:□ 车辆与能源学院 张艳凯 机械工程学院 冯蓝 环境化学与工程学院 王吉   查看:64   




  听蝉知高洁,不必表予心。不藉秋风声自远,不辞苦楚名自传。四季更迭,他们的足迹遍布燕园,千人汇聚,他们的影响深入人心。晨光微弱时他们发布寻物启事,灯火阑珊时他们整理失物信息,只为那一句对失主不变的承诺。夏日知了声声传,秋日蝉鸣不曾断,他们不分四季,不顾风雨,为燕园失物招领行动开拓道路,他们就是燕大知了。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风蝉旦夕鸣,伴叶送新声。如湖畔新垂的柳,似风中初绽的花。燕大知了,为燕园失物招领奠基,以无偿奉献之心奋然开拓。两年成长,步履轻轻足迹满燕园。千人汇聚,言语静静真心续因缘。简单的平台,却有着不同寻常的感动。虽似蝉鸣微响山涧,却如青松屹立山间。利荒山为绿塔,化浊水为清泉。燕大知了,以跃动蝉声,传唱燕大动人故事。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学生团体--“燕大知了”失物招领团队。
  知其所踪,了然无憾,知了殷殷,蝉鸣不息。燕大知了创建于2015年1月3日,截止到今天,他已经快要三岁了。“幸入燕大,身为燕大的一份子,总该为燕大做些什么。”有些同学因遗失物品而手足无措,13级的刘玉波同学见此情景,突然萌生了一个想法:是否能够建立一个平台帮助大家找回丢失的物品呢?在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共同努力下,他们最终得到了创业协会的支持,一个失物招领平台由此成立。这便是“燕大知了”的前身。春去秋来,“知了”经历了两年多的历练,逐渐成为燕大学子熟知的失物招领平台,昔日稚嫩的“知了”也发展成了如今上千人的团体。
  “只要有人能找回丢失的物品,我们就会坚持下去”。在过去的近三年的时间里,燕大知了已经累计帮助了近千个人。定时拿出手机处理这些信息成了每个“知了”的习惯动作,破晓的晨光中有他们在发布寻物启事的身影,夜阑更深时他们在整理当天的信息,每一句“收到”都是知了对失主不变的承诺。
  燕大知了以网络失物招领为主要方式来帮助同学们找回丢失的物品。虽然见不到那些丢失物品的同学们,但是每天一登录网络平台,点开闪烁的小头像,看到大家找回东西的喜悦,看到同学们发来表达感谢的信息,他们一天的疲惫也会因此而消散。他们虽然在过程中也想过放弃,但是其实每人每天只要抽出一部分的时间来,就可以帮助同学们解决燃眉之急,何乐而不为呢?他们的坚持让更多的东西物归原主,让更多焦急的面孔展露微笑。也正是那份喜悦,那一句句的感谢支撑着燕大知了一步一步走下去。“很多时候都不抱希望了,但是想到还有 ‘知了’ 这样一个平台在,就请 ‘知了’ 帮忙发布信息试了试,惊喜
的是果真有同学捡到,并且在诸多信息中看到了失物信息以及失主焦急等待的身影,就这样知了架起了我们失主和捡到者之间的桥梁,感谢 ‘知了’ 的存在,方便了许多人”。
  “我经常丢ID卡,知道自己有爱丢东西的习惯,之前都不愿声张,但是有了 ‘知了’,即使是小物件也有希望找回来,只需要在手机上艾特 ‘知了管理员’ 就可以,小物件诸如钥匙、ID卡,贵重物品如钱包、首饰等,以及一些具有重要纪念意义的物品都曾经被找回来过,‘知了’ 是我们最后的希望,我们信任它!”
  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世界上最难的事情就是坚持,而燕大知了则用她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坚持,曾只想三三两两做小事,殊不知新风已然树心中。虽然他成立的时间不是很长,但他所带来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风气却在身边弥漫开来。正如雷锋能带给我们的是有限的,可雷锋精神却生生不息地流淌,或许他所做的只是简单的发布信息,却在茫茫人海中找到了那个同样焦灼寻找的你。
  缕缕夏风,漫步燕园,知了鸣鸣,萦绕耳际。秋风起,虫声住,鸣声依然。时光荏苒,暮去朝来,燕大知了的脚步已然遍布燕园。
  他们一年又一年地守候与寻找,一如其名——知了,尽管身体小,但仍声声不息。或造化生微物,常能应候鸣。蝉鸣声声,燕大知了的坚持与付出,奏响了一曲曲动人心弦的乐章!
  朝饮甘露,暮咽高枝,一声知了,不停知晓,尽力寻找。他们亦如高山,沉默却坚韧;亦如流水,无声却细润。他们永远在路上,永远热泪盈眶……

燕山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10018次访问,全刊已有5094090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