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大学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总有一种精神值得我们铭记

——齐建国老人讲述燕大的故事
   期次:第507期   作者:刘筱  ●李鹏   查看:137   




  富拉尔基区的边城岁月“富拉尔基”一词原为达斡尔语“呼兰额日格”的音变,意为红色的江岸。由于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较好的重工业基础,加之当时“背靠苏联”的独特战略地位,东北成为了我国“一五”计划重点建设项目的主要分布地区,在富拉尔基陆续建成了当时亚洲最大的重型机械厂。
  1958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党委根据当时“教育为无产阶级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决定将重型机械系及相关专业成建制迁往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重型机械厂旁,成立哈尔滨工业大学富拉尔基重型机械学院;同时抽调电机系电机、电气、电测仪表等专业的部分师生在湖北宜昌设立分校,目的是服务未来三峡工程的建设。学校还抽调土木系师生组建了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后来宜昌分校和哈建大先后复归哈工大)。后来由于国家部委调整,哈尔滨工业大学划归航天工业部管辖,而其下富拉尔基重型机械学院则留在了机械工业部。1960年10月,富拉尔基重型机械学院正式更名为东北重型机械学院(以下简称东重),开始走上了独立办学的道路。
  1961年5月,国家确认东重为部属重点院校,直属一机部管辖。在此后的近二十年里,东重立足于服务机械工业部,先后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满足了当时的生产建设需求,并为我国机械工业培养了大批人才。1978年2月,东重被国务院批准成为了当时全国88所重点院校之一。
  然而,就在国家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战略决策后不久,东重的发展却遇到了困难。当时,许多原来被计划经济体制所掩盖的矛盾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逐渐显现出来。由于学院地处我国北部边陲,自然环境相对较差,再加上当时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等诸多原因,直接导致了许多考生不愿意报考,师资队伍也难以扩充,学校很难进一步发展。东重遭遇了发展的寒冬。
  历史的转机1984年4月,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加快,国家作出了开放十四个沿海城市的决定,在国内外引起了巨大反响。在高等教育领域,一批国内知名高校应声跟进,纷纷在沿海开放城市开设窗口,创办分校,东重也派出了考察组向秦皇岛出发,挑选办分校的地址。回忆起筹建分校的过程,原校长助理、曾担任东重秦皇岛分校筹建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的齐建国深有感触。当时为了加快学校规划地区的拆迁进度,他与同事们作为仅有的几位驻秦校方代表,每天都早出晚归,骑着自行车奔波在乡间的土路上。他们往返于各拆迁现场,协助工作人员做村民的动员工作,一次又一次地向他们宣传在当地办大学的诸多好处。一个村子一个村子地走下来,嗓子喊哑了,车胎磨破了,几个月难回一次家,但他们谁也没有一句怨言。这所学校发展史上勇敢而执着的开拓者,他们憧憬着东重光明的前景,勾画着东重宏伟的蓝图,实现着东重腾飞的梦想。
  乘风破浪,风雨兼程在前期的规划选址、征地、拆迁工作任务基本完成之后,筹建工作组迅速开始了下一步工作———设计施工。他们一方面努力寻找合适的设计单位为东重的未来勾勒一幅宏伟蓝图,另一方面积极申请上级财政拨款,着手解决建设资金短缺的问题。到底由谁来为东重的美好未来勾勒蓝图?到底由谁来将一代东重人的梦想变为现实?这成为了困扰筹建工作组的又一难题。学校果断地将目光投向海外,选择了国际知名建筑设计企业———新加坡实际集团作为分校的设计单位。一个月后,实际集团将他们所设计的沙盘模型空运到北京,参加相关的评审会议。从图书馆到行政楼,从教学区到实验楼,再从学生餐厅到教师公寓,设计模型一亮相便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大窗户厚墙垛的设计既保证了室内充足的光线又收到了良好的避光隔音效果,教学区内长长的连廊将以灰白色为主色调的教学楼相互连接,处处都彰显着清新淡雅的浓郁滨海风情。
  为了解决上级财政拨款不足的难题,筹建工作人员从银行贷款1700万元,东重成为了国内第一所用银行贷款进行学校基本建设的高等院校,这无疑又是一次意义非凡的尝试。
  千亩桃园上的滨海新校1985年以后,在 “边建设、边教学、边科研、边改革”的方针的指导下,东重开始步入了南北校区两地办学阶段,并逐年重点建设秦皇岛分校区。到1997年夏,东重整体南迁秦皇岛,完成了北校南迁、南北合并的进程,并正式更名为燕山大学。此后,学校又紧紧抓住体制改革的机遇,努力加速自身发展。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重点学科群……今日的燕山大学已经发展成为一所占地面积5000余亩,建筑面积达100多万平方米的高水平全国重点大学,并呈现出了以工为主,文、理、经、管、法、教等多科并举协调发展的崭新局面。
  88年的艰苦奋斗,88年的风雨同舟。从嫩江两岸的工业重镇到燕山脚下的渤海明珠,从边城江岸的峥嵘岁月到魅力山海的时代潮流,这所大学挥舞着她沉重的翅膀完成了一次历史性的飞跃。一代代的开拓者们甘苦备尝,矢志不渝,锐意改革,拼搏进取,他们不仅继承了早年哈工大“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严谨务实的治学精神,更重要的是,在不懈的追求中逐渐形成了勇于开拓、勇于创新的可贵品质,并逐渐积淀成为今日燕大“厚德、博学、求是”的独特的气质与品格,为这所大学注入了灵魂,也必将成为这所大学持续发展的不竭精神动力。

燕山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5766次访问,全刊已有5097695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