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大学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以生为本

市场为舵 创新为帆
培养应用型IT人才

   期次:第615期      查看:66   

  为了倡导和鼓励学生发展个性,软件学院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学科竞赛及各类社会实践活动,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鼓励学生发挥特长,全面实施创新教育,使课内与课外、专业内与专业外、学习与假期活动形成有机体,该学院大力鼓励专业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科技创新;同时,该学院团委和创新基地积极组织各项科技创新竞赛、课外科研立项、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也在国家级、省级比赛中不断取得优异成绩。
  通过专业教师的悉心指导和大学生参与科技活动渠道的不断拓展,软件学院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科技水平有了显著提高,近3年来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参加各级科技竞赛共计48人次。在华北五省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全国机器人锦标赛、中国大学生软件服务外包大赛、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等诸多国家级比赛中,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软件学院)的学子不负众望,喜报频传。
  2013级软件工程八班的学生王旭于2015年10月参加了华北五省(市、自治区)及港澳台大学生计算机应用大赛,王旭同学和他的团体获得二等奖。王旭说:“对于比赛,结果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看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开拓视野。”2014级软件一班的陈铮同学参加华北五省计算机程序设计大赛并获得二等奖。他分享了四点获奖经验:第一、学习软件开发必须以实践为主,只有多实践,才能更好地学习编程知识,不要只看书,不动手;第二、团队合作很重要,整个开发过程团队中每个人必须合作融洽,才能真正提高开发效率,开发出来的作品才会更好;第三、开发前的设计很重要,如果开发前没有规划好,那么开发后期可能会乱成一锅粥,甚至进行不下去;第四、表达能力也很重要,在作品开发完后,要跟老师介绍作品,让他们对作品产生兴趣。
  软件工程专业的教师主要以集中讲座、个体咨询指导、交流指导座谈会、全程参与等方式参与学生指导,指导内容涉及专业学习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就业指导、心理辅导等方面。不少同学走进实验室,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发一些新的项目。2014级软件工程四班的王煜峰同学以前在软件工程实验室开发模式识别和人脸追踪,现在跟着电子专业的老师做医学信息分析,他说:“我们要勇敢地面对未知的知识,不断探索,相信团队的力量,努力开拓进取。”
  软件工程专业对学生采取“3+1”的学习模式,用3年的时间在校学习专业知识,最后一年外出去各大企业实习,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这种模式受到同学们的欢迎。2013级软件三班的学生马世梁说:“一年的实习能够让我们更好的适应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了解目前的行业形势,毕竟学校教的不一定是当今的软件公司所需要的,所以实习这一年可以让我们为自己的毕业做一次充电。”2012级软件工程专业的周博同学在外实习一段时间后收获很大,谈到实习感受时,他说:“就我自己而言,实习让我学到很多。首先是知识储备的提升,在公司实习所学到的东西与在学校学到的有很大差别,很多东西在学校是接触不到的;其次是个人素养的提升,在学校即使参加过多个项目,有多次团队合作经验,可能都不及在公司团队合作一两个月的收获大。在公司实习对个人工作习惯和学习习惯的改善有很大帮助。”“3+1”政策给了同学们一个锻炼自己的机会,让同学们的综合能力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学院把学风建设作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主要途径,严抓课堂出勤,大力推进学工队伍进课堂、进宿舍、进考场。导员与任课老师紧密联系,及时跟踪学生上课情况,完善学生请假、重修生教学管理制度,及时对缺课同学进行集中或单独教育。
  软件工程专业高度重视对本专业学生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专门成立院级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聘请专职人员进行学院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注重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的就业理想和正确的择业观,增强学生的就业技能技巧,同时不断开拓就业市场,及时掌握就业信息帮助学生顺利就业、满意就业。同时,学院建立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和反馈机制,定期开展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不断了解毕业生的职业发展状况,加强与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沟通,详细了解毕业生在用人单位的工作状况和表现,为进一步开展人才培养与就业指导工作获取第一手资料。
  软件工程专业就业率一直保持很高水平,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一直稳定在90%以上,就业质量不断提高,就业前景也越来越好。用人单位普遍评价我校毕业生工作踏实、基本功扎实,并表示希望有更多毕业生到单位工作。(学生记者 张莹)

燕山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8793次访问,全刊已有5097875次访问